小麥是夏糧的主體,占夏糧的九成以上,也是我國兩大口糧之一,全國有四成人以面食為主。當前,我國小麥發展面臨種植收益下滑、國際競爭力下降的效益關,面臨水土環境約束、投入品綠色化的資源關,也面臨著優質品種受生產規模限制、組織模式難以適應產業鏈要求的加工關。業內認為,增加優質小麥供給是夏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闖關的關鍵。
效益關:優質麥產需存缺口
河北石家莊藁城區北營村種植大戶王永昌最近這段時間格外忙碌。“我種的是藁優麥,效益比一般的小麥要好。”在播種前,他就與當地農科所簽下優質麥制種訂單。成熟后,種子公司的收購價比市場價每斤高0.12元。“別小看這0.12元錢,按照每畝地產量1000斤計算,500畝能多出6萬元。”
王永昌所說的藁優麥是藁城區農科所自主研發的強筋優質麥,因面筋強度高,是食品加工企業的“香餑餑”。此前的采訪中,不少農民說:“種麥子忙活大半年,一畝才掙一二百元錢,如果不是全程機械化的話,我們就不想種了。”對農民來說,種一季糧不如打一月工,好在小麥是主糧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作物。如果優質麥的收購價能上來的話,農民也有積極性。
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劉建軍一直關注國內優質麥,他說,目前我國的普通小麥多用來制作面條,在品質上不成問題,但仍然缺少高品質的優質麥。同時,由于歷史原因,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的發展相對比較慢,部分優質麥市場缺口較大,甚至還需要進口。
資源關:水土環境約束加大
不同于玉米生產的雨熱同期,小麥受水資源約束明顯,優質麥品種也不例外。據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何中虎介紹,小麥生育期主要在冬春雨水較少的季節,需澆水補墑滿足生長發育需要。小麥一季需澆水4至5次,每畝耗水250至300立方米。江淮稻茬麥區水的問題不突出,但黃淮北部及華北地區水資源缺乏,除引黃灌溉以外,其他地區多靠抽取地下水澆麥,尤其是華北地區井越打越深,不僅增加生產成本,而且因超采形成了地下漏斗區。
加工關:小麥生產要“抓兩頭”
“當前,我國缺乏能夠制作面包的強筋小麥、制作餅干的弱筋小麥。”中國農科院加工所研究員魏益民介紹,小麥分為強筋、中筋和弱筋三種,不同種類的小麥適宜加工不同的面食。強筋小麥面筋強度大,面團穩定時間長,適合做面包;中筋小麥延展性好,適合制作面條和饅頭;弱筋小麥蛋白質含量低、面團穩定時間短,適合做餅干、糕點等。他認為,小麥生產要“抓兩頭”,即大力發展市場緊缺的優質強筋小麥和優質弱筋小麥。